「萨摩切子」这项美丽的玻璃工艺,诞生于在19世纪时被称为「萨摩藩」的鹿儿岛。曾是对外贸易重要产品的萨摩切子,其做法一度失传,直到近年才在专业职人的手中复兴。这次,我们亲自踏访成功重现萨摩切子的「萨摩玻璃工艺(株式会社岛津兴业)」的工厂,实际了解了萨摩切子的制作过程以及职人们对于萨摩切子的热情与理念。
梦幻的传统工艺品【萨摩切子】为何
兼具美丽与实用的萨摩切子
所谓的萨摩切子,是指将透明玻璃与彩色玻璃层层叠起后,以切割技术在表面刻出各式各样纹路的玻璃器具。经过精雕细刻的表面,打上光芒后闪耀得就像珠宝一样。 不仅具有实用性,光是欣赏这项传统工艺品的美丽外观就令人心醉
像我们解说萨摩切子的「萨摩玻璃工艺」有马仁史先生
萨摩切子为日本鹿儿岛县代表性的传统工艺品之一。可惜时至今日,鹿儿岛制作萨摩切子的公司只剩下5间。而在那之中,进行从玻璃成形到加工的完整制作过程的只有包含「萨摩玻璃工艺」在内的2家公司。
雕刻了展翅蝙蝠与太极图案,充满魄力的「复元 船形钵」
萨摩切子诞生于幕府末年的1840年代。
在当时,以英国为首的西欧列强都设法在亚洲扩大自己势力,为了对抗这股外来的强权萨摩藩的藩主岛津齐彬推动「集成馆事业」(近代化、工业化事业),萨摩切子便作为这个计划的一环而诞生。
萨摩切子的最大的特征就是在透明玻璃铺叠上一层彩色玻璃后,用切割技术在表面刻画图案制造出的渐层效果「濛晕」。雕刻精美的玻璃容器经过光线的折射后闪耀着梦幻的光芒,是非常高级的工艺品,在当时被用来当作曾送给其他大名(藩的领导人)的礼物。
一度失传的传统之美再度复兴
以「部分铺叠」的特殊技术制作而成的「复元 铫厘」
集成馆事业虽然在日本的近代画上有着不小的贡献,但在齐彬死后计划被大幅度裁减,到了1877年的西南战争时,萨摩切子的制造被中止,其技术也随之逸散。
复兴已失传的萨摩切子的计划是从1985年开始的。
主导此计划的是与齐彬关系很深的「株式会社岛津兴业」。在曾是集成馆事业中心地带的鹿儿岛矶地区设立「萨摩玻璃工艺」后,积极投入萨摩切子的复兴计划。
复兴计划从文献解读,研究江户末期的萨摩切子实品等等基本中的基本开始。仅仅从一张照片就要判断出如何做出造型,以及必须切割及上色等等,复兴作业据说进行得十分艰苦。而年轻的职人们怀抱着满满的热情与坚持,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中终于掌握了萨摩切子独特的切割手法,以及重现红、蓝、紫、绿、黄、金红等当年的上色技术。过了百年左右,萨摩切子终于成功重现。
开发新技术创造艺术的新境界
用新技术「双色铺叠」制造而成的酒杯
萨摩玻璃工艺不仅致力于传统技法的复兴,也积极投身于新技术的开发。
其中一个就是在透明玻璃上铺叠2种不同颜色的彩色玻璃的「双色铺叠」。萨摩切子原本就以渐层效果为特征,使用双色铺叠技术后,更是呈现前所未有的梦幻“多色渐层”。
于21世纪展现出全新样貌的萨摩切子,想必此后也会继续源远流传。
江户切子与萨摩切子的差别为何?
由切割技术制造出的渐层效果为萨摩切子的特征
有另一种与萨摩切子相像的工艺品叫做「江户切子」。江户切子诞生于1834年,由江户大传马町(现在东京都的中央区)的玻璃职人所开发。进入明治时代后,此工艺的技术越加发达,中间不曾逸散而一直传承至今。
虽然萨摩切子及江户切子都是日本的代表性玻璃工艺「切子」,这2种最大的差别是切割的技术不同。传统的江户切子是在玻璃的表面做出俐落的切割,而萨摩切子则是改变多样的角度,采用比较大胆的切割手法。
不同手法制造出来的成品,让江户切子看起来拥有较光滑、细致的纹路,而萨摩切子则因为凹凸面较大,较为生动有魄力,并拥有精致的渐变层。两者皆有独特的魅力。
虽然普通人很难一眼就分辨出萨摩切子与江户切子的不同,但只要实际触摸看看,就能从彩色玻璃的厚度、切割的深度等了解到二者之间的差异。
薄的彩色玻璃上施加了精细雕刻的江户切子
另外,江户切子的原料除了会使用跟萨摩切子一样的水晶玻璃外,有些也会使用便宜的钠玻璃。另外雕刻的花样从简单到复杂,相当多变。因此江户切子的价格有极大的差距,举小的「清酒用酒杯」为例,成品从5,000日元到近10万日元的都有。
从职人角度来看萨摩切子
萨摩切子能成功复兴,归功于背后支撑此计划众多职人的热情与坚持。这次我们向萨摩玻璃工艺中实际参与萨摩切子制作的职人之一,松林雄一郎先生进行访问。
职人专访
复兴计划初期就参与萨摩切子制作的松林雄一郎先生
从第一次接触萨摩切子的制作以来,松林先生至今已有33年的经验。拿着双色铺叠的萨摩切子及切割作业上会使用到的轮盘,他向我们分享了制作萨摩切子上的困难及乐趣。
ーー首先,能简单地告诉我们萨摩切子的制作流程吗?
萨摩切子的制作,可以分成「玻璃制作」及「切割」两大部分。
在塑形方面,首先将玻璃材料混合并熔化以方便制作透明玻璃及有色玻璃。 接下来,将熔化的玻璃裹在竿子外围(缠绕)后,将透明玻璃和彩色玻璃层层铺叠(着色)在放置于地板上的模具中。之后,将玻璃吹入金属或木制模具塑形, 并加热附着在竿子上的玻璃使其能顺利延展开来形成成品的形状。 最后,让玻璃成品冷却约16小时(缓慢冷却)后,玻璃制作便告一段落。
在高温的炉中,让玻璃包裹在竿子外围的「缠绕」步骤
铺叠透明玻璃与彩色玻璃的「着色」步骤
人工去除玻璃中混入的杂物与气泡
切割作业的步骤,首先进行在玻璃上标上切割处的「标记」步骤,之后放上高速旋转的金刚石砂轮上进行「粗割」切割作业,及雕刻细致图案的「石刻」。接着,以「木盘研磨」及「刷具研磨」打磨切割线与切割面后,用布制圆盘「打磨抛光」修出光泽感后,便大功告成。
确认玻璃的状态后标上切割处的「标记」步骤
放上高速旋转的金刚石砂轮上进行切割的「粗割」步骤
用木制圆盘进行研磨的「木盘研磨」步骤
ーー作为制作萨摩切子的职人,有没有遇过什么特别辛苦的事呢?
应该是制作萨摩切子时的必要过程切割吧!因为进行这项步骤时需要同时注意3个细节:第一点是正确的「线」,第二点是合适的「角度」,第三点是切割的「深度」。虽然说是专门制作萨摩切子的职人,但要在作业的同时考虑这么多也是很困难的。为了要让切割的作业进行得更顺利,必须先把三个细节中的两个反复练习,让身体记住感觉,这样制作的时候就可以只集中在其中一个细节就好。当然功力要达到这个地步要花上非常多的练习时间,想成为独当一面的切割职人,少说也要经过10年以上的修行才行。
切割技术需要多年不断练习来累积
ーー您认为萨摩切子的魅力是什么呢?
首先是「外观」。萨摩切子的纹路由不同的切割角度与深度组成,因此遇到光时会向宝石一样闪出耀眼的光芒。而被称为「濛晕」的渐变层也是萨摩切子独有之美。
另外“触感”也是一大特色。萨摩切子的表面有许多刻痕,摸起来手感很好。这独特触感带来的感动也令人印象深刻。
集结了众多职人之手才终于完成的成品
虽然玻璃普遍给人冷冰冰、生硬的印象,但实际接触了萨摩切子后,反而被其“温度感”及「柔软」所感动。这应该就是萨摩切子所独有的魅力吧!
ーー最后,可以对喜欢萨摩切子的读者们说句话吗?
萨摩切子最大的特征,是经验丰富的职人投注浑身解数、小心翼翼切割出来的纹路。 有机会请一定要亲自欣赏并触摸一下,实际感受萨摩切子「切割面的渐变层」、「纹路」以及“触感”。
亲眼见识的复兴过后的「萨摩切子」吧!
虽然作法曾经一度失传,「萨摩切子」在百年之后成功复兴。我们亲自拜访了职人们工作的工厂,并实际接触萨摩切子,近距离地感受了这项传统工艺的魅力。
想拜访萨摩玻璃工艺的读者,可以在他们营业时间内免费进入工厂参观。现场可以拍照(禁止使用闪光灯),如果有机会到鹿儿岛旅行,不妨亲自前往体验萨摩切子的魅力吧!